教育学重点人物之让?皮亚杰
教育学重点人物之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是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他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的理论。在他的认知理论中阐述道:认知发展是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以及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
让·皮亚杰最的理论就是他提出的四大认知发展阶段。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要经历固定的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指出这四个阶段的不同之处不仅体现在信息获得的数量上,还表现在知识与理解方面质的改变上。简而言之,人的认知发展就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逐步改观的过程。当孩子达到某种成熟水平且有相关的经验时,就能进入下一阶段。皮亚杰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经验的过渡发展,孩子就无法达到认知的水平。
婴儿期的孩子主要经历第一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的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基于触摸、吸吮、拒绝、摇头和操控物体。此时的孩子无法用形象、语言或其他的标志来表征世界,因而也就缺乏皮亚杰所称的客体恒常性,即外界客体不依自己的知觉而存在的观念。怎么知道婴儿是否具有客体恒常性呢?可以把玩具隐藏在一块大小适中的幕布后面,然后观察婴儿的反应。你会发现,直到9个月大,婴儿才能不费力气地指出玩具隐藏的位置,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年龄大的婴儿会去找寻消失的物体。这一阶段的关键就是发展客体恒常性。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期的孩子主要经历两个阶段,即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的发展主要任务是语言的使用。儿童逐渐使用内部表征系统去描述人、事件和情感,能使用符号来做象征性的游戏,比如把一根棍子当做一匹马来骑,玩得不亦乐乎。尽管比起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具备了较高的思维能力,但是和成人的思想还是有质的差别。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经常使用自我中心思维,即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来观察这个世界,比如捉迷藏时,3岁左右的孩子可能会把脸贴在墙上,闭上眼,此时他看不到别人,也就认为别人也无法看到他。此外,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理解守恒原则,即数量与物体的物理特性和位置毫无关系,他们不了解物体的形状和轮廓的改变不会影响物体的数量、体积和长度。而掌握了守恒原则则意味着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的开始。但是,儿童还是无法完全理解守恒的一些方面,也就是说此时的守恒并非完整意义的守恒,比如重量和体积的守恒,并且这种情况还将持续几年。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发展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克服前运算阶段的自我中心,也就是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同时这个阶段也相对应地学到了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可逆性。尽管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逻辑思维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他们的思维还是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具体的物质实体,对抽象、假设本质的理解还有困难。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在青少年期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经历了前三个阶段,这使他们从一个对环境做自动化反应的婴儿发展成了能够同时强调事情的方方面面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儿童。而青少年期是从儿童期向成人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段时期青少年的认知会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甚至动荡。这就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后一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代表着认知的成熟。对于西方社会的许多儿童来说,形式运算思维出现在青少年的初期——11岁、12岁,但是并非所有人在这一年龄都能进入这个阶段,其中有的人永远也无法达到这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以抽象逻辑思维和对原则的演绎推理为特征。即此阶段的儿童能掌握一种抽象、形式和逻辑的新思维。不需要再依靠实物,可以直接用逻辑思维去解决问题。皮亚杰也发明了“钟摆实验”,以儿童对此问题的解释证明形式运算思维的出现。这一问题要求解决者指出震动频率的因素:一是摆锤的重量,二是吊绳的长度,三是钟摆下落点的高度,四是最初起动力的大小。且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分析问题是有条理性的。而把无关的变量排除在外的能力是形式运算思维出现的标志。前面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解决问题不通过逻辑或理性的推理,具有随意性。比如,他们可能同时改变摆锤的重量、吊绳的长度、钟摆下落点的高度以及最初的起动力大小,所以无法区分到底哪个才是影响震动频率的真正原因。
解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习题
回复“视频示范”查看各学科视频示范!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