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招知识点:《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教招知识点:《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小伙伴们大家好,还在为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名词解释”这种题型发愁吗?小编这里给大家准备了《学前心理学》100个常考名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心理: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

3.学前心理学: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4.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的方法。观察法是研究幼儿心理的最基本的方法。

5.实验法: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和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相关变量),以引起其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6.测验法: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7.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调查法可以采用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也就是问卷的形式。

8.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9.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如绘画、手工作品、语言作品、构建作品,或以幼儿在探究事物、创编舞蹈、表演、游戏等活动中的照片、录像带等为分析对象的其他作品),去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是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

10.不均衡性:人的心理发展不是匀速前进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在发展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等方面表现出不均衡性。

11.整体性:发展的整体性是指儿童心理各个领域的发展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情感社会性发展、个性发展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呈整体性向前发展的。

12.连续性: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13.阶段性:儿童心理的发展,当它处在量变阶段,在较短的时间内,没有突然的变化,但是从较长的一段时间来看,儿童心理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发生“质变”,表现出一些带有本质性的重要差异。这些差异有显著的变化,使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14.方向性:方向性体现的是心理发展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15.顺序性:顺序性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或快或慢,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

16.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祖先的一些生物特征可以传递给后代。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17.生理成熟:生理成熟,又叫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8.相互作用论: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

19.成熟势力说: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阿诺德·格塞尔。

20.经典行为主义:华生认为,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行为是可以和控制的,已知刺激能预知反应,已知反应就推断出刺激。这就是“刺激——反应”理论。这一理论最突出的观点是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华生否认遗的作用,他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条件。总之,学习本质上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21.行为矫正:行为矫正也称为行为治疗,认为不正常或适应不良的行为是习得的行为。斯金纳认为操作行为也是易于消退的,只要不对该行为进行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便可以消退。

22.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23.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24.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25.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皮亚杰对图式进行探讨时曾将图式定义为: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也就是说图式是一种可变的、动态的组织结构。

26.同化: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27.顺应: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28.平衡化:平衡化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指机体通过自我调节作用,使同化与顺应之间相互协调达到平衡的过程。

29.内化学说: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内化说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30.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31.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2.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33.危机期: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所以也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险期或反抗期。

34.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35.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但是比起敏感期和期来说,就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36.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7.定向性注意: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外来的强烈的刺激会引起新生儿暂时停止哭喊或把视线转向刺激物,这就是最初的定向性注意。

38.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39.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段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40.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时间特征。持续的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就越高。

41.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指的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力转移的速度是思维灵活性的体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42.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在进行几种活动(两种或两种以上)时,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它是注意的重要品质。

43.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4.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45.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46.感觉阈限:也称感受阈限。指那种把能够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同不能引起该种感觉的刺激量区分开来的界限。

47.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48.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9.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

50.感觉的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51.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52.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的现象。

5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此来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54.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55.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

56.视觉集中: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57.视觉敏度: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

58.辨色力: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为辨色力。

59.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60.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61.习惯化:习惯化是个体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一种现象。

62.去习惯化:对熟悉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就是去习惯化。

63.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可以作为记忆的另一种指标,对条件刺激物作出条件性反应,表明再认的存在。

64.重学记忆:当儿童学习了一种知识或技能以后,经过一段记忆消逝的时间,重新用同样地方法学习,第二次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或次数,比第一次学习要少些。

65.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再认或回忆时发生错误。

66.记忆回涨:记忆材料在量上的增加现象称为记忆回涨,也叫作记忆恢复,是指年幼儿童在识记材料之后的头几个小时、头几天里,识记量逐步上升,在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表现为幼儿在学习某材料后不能马上完整地再现熟记的材料,而是过一段时间后才得以完善,真正的遗忘要在达到高峰后才开始。

67.再认: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或经历过的。

68.回忆: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并没有再次出现,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使这些事物在头脑里呈现出来的过程。

69.客体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认识主体)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70.延迟模仿:是指在原型消失后进行的模仿。

71.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72.黏合:黏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73.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联系。

74.直观行动思维:直观行动思维,也称直觉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

75.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又称表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76.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77.言语: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78.道德感: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

79.美感: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它是一种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美的爱好和欣赏。

80.理智感:理智感(又称为智慧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81.意志: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82.个性:个性(即人格)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8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84.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作用。

85.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反映,它是由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

86.动机: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87.兴趣: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

88.气质: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指向性方面。

89.掩蔽现象: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90.性格: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

91.能力:能力是指人们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92.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93.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

94.移情: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

95.观点采择: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

96.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

97.性别稳定性:性别稳定性是指幼儿对人的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即知道性别不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

98.性别恒常性:性别恒常性是指对性别基于生物特性的,不依赖于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会因人的发饰、衣着、活动的变化而改变。

99.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100.男女双性化: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名词解释”考查原文再现,小伙伴们背诵起来难度相对来说较大,小编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答题思路:内涵+外延。内涵即这个名词是什么,外延即对该名词的拓展延伸,比如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特征、性质、原因、价值、影响、意义等。比如考到“最近发展区”这个名词,首先来说内涵,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区间,再来说外延,谁提出来的这个词?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区间呢?就可以这么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你学会了吗?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