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甘肃特岗教师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5.03.21)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2025甘肃特岗教师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5.03.21)

【单项选择题】

1.认为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德 B.涂尔干 C.卢梭 D.凯兴斯泰纳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主要有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和教育无目的论。

选项A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个方面,我们个人的发展都依赖于社会,属于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选项B涂尔干,认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属于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选项C卢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归于自然”,属于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选项D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造就公民,属于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题干中的信息“个人发展的需要”可知考查的为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选项中只有卢梭符合,故本题选C。

2.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根据( )。

A.学校教育目标 B.课程计划实施要求

C.课程设置的主体 D.课程的表现形式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课程的分类。(1)根据学科固有的属性,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3)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4)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5)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6)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选项A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把课程进行分类的这一分类标准不存在。

选项B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选项C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选项D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从题干信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可知考查的是根据课程的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故本题选D。

3.上作文课时,小渔看到同学们都动笔写出来了,就变得很抓狂,没有思路,不知该怎么写,这体现了群体影响的( )。

A.社会抑制 B.社会惰性 C.社会助长 D.社会促进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体影响的内容。群体影响包括社会助长、社会抑制、社会惰化、社会标准化倾向、从众、服从等。

选项A社会抑制,是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活动效率或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干扰或社会抑制。

选项B社会惰化,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选项C和选项D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是指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

从题干信息可知小渔看到其他同学都写出来了,自己反而不知道怎么写。正是他人在场导致自己工作效率下降,所以是社会抑制。故本题选A。

4.临近考试,学生想要出去玩,但是又害怕考不好的心理,属于哪种动机冲突( )。

A.双趋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志冲突的内容。意志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四种类型。

选项A双趋冲突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选项B双避冲突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

选项C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选项D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从题干信息可知学生想去玩,但是因为害怕考不好又不想去玩属于是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所以属于趋避冲突。故本题选C。

5.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寻求学习材料的深层意义或添加新信息的意义,帮助学生获得新加工策略为( )。

A.认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5.【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学习策略的分类。迈克尔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努力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工具的利用、人力资源的利用。

选项A认知策略是个体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它的基本功能是有效的加工整理,分门别类的系统存储。

选项B组织策略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选项C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

选项D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

从题干信息“材料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可知考查的为精加工策略的概念。故本题选D。

【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是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

1.【答案】×。解析: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从题干中“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方法”可知考查的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方法应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6.“顿悟说”认为,学习的本质是通过试误的方式形成的刺激一反应联结。( )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

2.【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管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实行三级管理,即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该说法正确。

3.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

3.【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包括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题干中说师生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窄化了师生关系的内涵。因此该说法是错误的。

4.学生在学习“四边形”的知识后,再学习长方形、等腰梯形这种学习是上位学习。( )

4.【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3)并列组合学习(又称为并列结合学习):当学生的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题干中说先学“四边形”,再学长方形和等腰梯形等属于下位学习。因此该说法是错误的。

5.对语法规则、公式符号、法律条文等知识的记忆属于形象记忆。( )

5.【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2)逻辑记忆:以对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3)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4)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题干中对语法规则、公式符号、法律条文等知识的记忆属于逻辑记忆而非形象记忆。因此该说法是错误的。

(责任编辑:李明)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即日起,享受会员权益

  • 终身卡¥122
  • 年卡¥42
  • 月卡¥39.9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会员免费
  2. 会员优惠
  3. 专属顾问
  4. 专业团队
  5. 专属优惠
  6. 前沿分析
  7. 职业规划
  8. 就业指导
  9. 福利活动
  10. 会员售后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