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斯金纳、巴甫洛夫实验对比_中公网校
400-900-8885

桑代克、斯金纳、巴甫洛夫实验对比

桑代克、斯金纳、巴甫洛夫实验对比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主要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又称为试误说。

实验:“饿猫开笼取食”实验

桑代克把一只饿猫放到笼子里,笼子里有一个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猫踩到脚踏板,门笼就会开启,猫即可逃出笼子,并能得到笼子外的奖赏——鱼。实验刚开始,饿猫进入笼子中时,只是漫无目的地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笼子,吃到了食物。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笼子中,饿猫依然是乱撞,偶然碰到脚踏板而打开笼子,吃到食物。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进入笼中,尝试的次数减少,很快便能打开笼门。实验表明,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地改进的。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主要观点: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实验:“迷箱”实验

把一只饥饿的小老鼠关在一个迷箱中,箱子里有一个操纵杆,按下之后就会从食槽中掉落一颗食丸。刚开始小老鼠也是到处乱窜,但当它不小心摁动操纵杆吃到食丸之后,就习得了通过按动操纵杆获得食丸直到吃饱为止,而食丸就是一个刺激物,强化了它按动操纵杆的行为,因此这样的行为也会地增加,由此斯金纳提出了的强化理论。

三、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

主要观点及“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四、斯金纳VS巴甫洛夫

1.斯金纳实验:反应(R)——刺激(S),根据实验得知,小白鼠在笼子中一开始是看不到食丸的,它是无意间按到杠杆而吃到了食丸,因此先是做出按到杠杆的行为,这是反应(R),然后看到食丸,这是刺激(S)。因此,斯金纳的实验是反应在前,刺激在后。斯金纳将这种习得的行为称之为操作性行为。

如,学生比较内向,一次偶然举手回答问题,老师表扬了他,今后他这种举手回答问题的行为增加了。那么这个举手回答问题的行为就是操作性行为。

2.巴甫洛夫实验:刺激(S)——反应(R),根据实验得知,狗是在先看到铃铛,然后再做出分泌唾液的反应,因此看到铃铛,这是刺激(S),然后分泌唾液,这是反应(R)。因此,巴甫洛夫的实验是刺激在前,反应在后。斯金纳将这种习得的行为称之为应答性行为。

如,我们曾经吃过酸梅,分泌了唾液,然后以后看到酸梅,就会分泌唾液,那么看到酸梅就分泌唾液这种行为就是应答性行为。

 

(责任编辑:李明)

直播公开课
网校师资
会员免费专区
会员特惠专区

日利奇之5-20下,学生用户胡

  • 年度会员年度会员 ¥68
  • 终身会员 ¥198
尊享12大会员特权
  1. 好课免费

人工咨询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900-8885

课程咨询请按1
售后服务请按2
9:00-21:00 节假日不休

商务合作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

考编考证必备小工具
中公网校小程序
精选免费公开课
中公网校视频号
中公教育官方网课平台
中公网校极速版APP
资讯答疑试题
中公网校公众号

Copyright©2000-2023 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218183号-41 京ICP证16118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664号 电子营业执照